5700亿污染索赔!中企在海外遭遇最狠“敲诈”半岛体育-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
2025-10-05半岛体育,半岛体育官方网站,半岛体育APP下载
近日,一场发生在赞比亚的环境纠纷不仅引发全球关注,更牵动外交部发声,100余名赞比亚村民以 “水污染” 为由,对两家中国企业发起集体诉讼,索赔金额高达800亿美元。
8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?按当前汇率折算,相当于5700亿人民币,是赞比亚2024年GDP的3倍,如此悬殊的金额显然超出了合理赔偿的范畴,这不明摆着抢吗?
事实上,这并非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个例。从技术合作陷阱到环保双重标准,从劳资纠纷到政治化索赔,出海中国企业正遭遇着形形的非常规挑战。
2025年2月18日,因防渗膜被盗割加上持续强降雨,赞比亚谦比希湿法公司(中国有色矿业附属公司)的一座尾矿坝发生溃坝,导致部分尾矿泄漏。
这本是一起较为常见的环境事件,但在蓄意推动下,逐渐演变成了一场针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敲诈勒索案。
原告方要求中方涉事企业设立环境修复托管账户并存入800亿美元,由赞比亚政府管理,并要求额外2亿美元作为紧急救助及健康/环境评估基金。
更令人质疑的是,索赔并非在事故后立即提出,而是在中企准备重启扩产计划时才突然爆出。这种精准的时间把控,更加凸显背后的动机不纯,是对中国企业在非洲开矿的眼红抹黑。
“我们不回避责任,但责任应该与事实相匹配。”80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缺乏客观依据,可从三方面得到印证:
首先,事故响应及时且处置到位。事故发生后,中企在24小时内完成溃口封堵,有效控制污染源头;后续不仅依据赞比亚政府指令完成全部修复与治理义务,还按照官方损害赔偿报告向个体农户支付赔偿,并额外投入300万美元设立专项基金,用于河流净化与农田修复。
其次,所谓的环境污染,也是站不住脚的。赞比亚环境部在8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确认,水体pH值已恢复正常,重金属浓度持续下降,未发现与污染直接相关的重大健康问题,当地供水公司也早在2月就已全面恢复正常运行。
另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,在防渗膜被盗割之前,尾矿库各项指标完全达标。有环保从业者指出,谦比希铜矿作为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有色金属矿山,仅水处理系统投入就超过5000万美元,采用了反渗透和电渗析等先进技术,处理能力远超当地同类矿山。
再者,就是与历史上重大环境灾难相比,此次事故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。2010年匈牙利铝厂泄漏事件,有毒废水直接流入多瑙河,导致10人死亡,150人受伤,最终赔偿金额为1.2亿美元。就连造成270人死亡的巴西布鲁马迪尼奥尾矿坝事故,赔偿金也仅是此次索赔金额的六分之一。
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困境不止于天价索赔。一位环企海外项目负责人告诉《环保水圈》,很多国家对外资企业的态度概括起来就9个字——哄进来,打一顿,赶出去。
“先以优惠政策、诱人项目吸引外资企业进入,等到外资企业在本土有投入或开始盈利,本地政府就会以各种理由对其进行调查、罚款、毁约甚至没收资产。最后,企业要么被迫离开,要么被迫将技术和利润让渡给本土企业。”
光大环境、三峰环境、城发环境、康恒环境等十余家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,拿项目、建工厂,累计投资超百亿元人民币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一个季度,就至少有17家环保企业(含联合体)中标或签约近20个海外项目;截至第二季度末,仅垃圾焚烧类项目,中国企业就在亚洲、非洲、南美洲的13个国家投资建设40余座,总设计处理规模达5.77万吨/日。
但“折戟”案例同样频发,不少环企在海外的投资建设的项目、工厂均表现出了严重的“水土不服”。如:
马来西亚计划建设的18座垃圾焚烧厂,因当地环保 NGO(非政府组织)的强烈反对一再延宕;
再如孟加拉国首个垃圾焚烧厂项目(投资3亿美元),遭遇本土 “环保专家” 以学术争议为由的牵制;
印度更是单方面直接撕毁某火力发电厂的环保工程订单,导致中企前期投入的114.2亿元面临损失。
......等等这些案例表明,随着国际竞争加剧,中国环保企业出海的挑战已从单纯的技术、市场问题,延伸至法律合规、舆论引导、社区关系等多元领域 —— 技术实力不再是唯一的 “通行证”。
在赞比亚天价索赔事件的背景下,3位有海外实战经验的环保从业者,讲述了一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悟的生存法则。
2022年,张立伟带领团队在东南亚某国承接了一个农村供水项目。技术方案无可挑剔——模块化水处理设备直接从国内发货,能快速组装并达到欧盟饮用水标准。但项目开工第三天就被迫停工,工地上一棵百年菩提树被村民视为神树,而前期勘探时谁也没注意到这个“细节”。
“当地村民围住工地,不是谈赔偿,而是要求我们‘请走树灵’。”张立伟苦笑道,“最后我们花了整整两周举行传统仪式,请巫师做法,重新规划管线绕开神树。”
张立文说,多数海外项目受阻的核心原因,并非技术不达标,而是缺乏社区信任与舆论支持。中企需改变 “重建设、轻沟通” 的模式,将社区需求纳入项目规划:一方面,优先雇佣本地员工(尤其是技术岗位),开展技能培训,带动当地就业;另一方面,主动参与社区公益,如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、开展环保科普活动,让项目成果惠及当地居民;当然,还有就是尊重并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中。
2023年,李婕的公司在越南拿下了一个垃圾焚烧项目,结果在筹备阶段才发现,当地法规要求 “项目环评需获得社区80%以上居民支持”。遂提前6个月联合当地律所制定沟通方案,最终通过透明化环评流程满足合规要求,项目推进未受阻碍,但却使了不少银子。
李婕的公司在后面的项目中还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:通过购买海外环境责任险、在合同中设置 “争议解决条款”(如约定第三方仲裁机构),进一步降低索赔风险。
李婕建议企业建立“海外法律尽调+动态监测”机制:在项目启动前,联合当地顶尖律所、行业协会,全面梳理目标国环保法规、劳工政策、税收条款及合同违约赔偿标准,尤其需明确“环保达标” 的量化指标(如污染物排放限值、生态修复要求),避免因法规解读差异陷入被动;项目运营中,定期开展合规审计,针对政策变动及时调整策略。
在部分国家,文件签署时间精确到分钟很重要。某企业因合同签署时间比许可证批准时间早了几分钟,被认定为“未批先建”而遭受重罚。
再比如中东客户习惯赠送精美礼品,但价格超过50美元可能被视为商业贿赂。某环保企业就曾因赠送昂贵茶叶,差点触发反腐败调查。
还有的海外项目差点栽在了翻译问题上,某企业将“零排放”直译为“没有东西排出”,当地居民误解为“不排废水但排废气”。建议重要文件采用“回译法”——中译外后再外译中校验。